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EHS动态 > “世纪之毒”重塑全球危险化学品监管体系

“世纪之毒”重塑全球危险化学品监管体系

2025-8-27 00:00 | 发布者: EHS最新资讯 | 查看: 79 | 评论: 0 | 来自: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摘要:事故发生时,反应釜内含有2030公斤三氯苯酚钠、540公斤氯化钠、约1000公斤乙二醇,以及1600公斤乙二醇钠、二甘醇和聚乙二醇。二噁英可能是三氯苯酚钠两种异构体之间缩合反应产生的副产物。虽然二噁英浓度在温度低于1 ...

二噁英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致癌物,但在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发生之前,其危害几乎鲜为人知。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米兰北郊的梅达市上空升起一朵由2,4,7,8-四氯二苯并呋喃(TCDD)构成的“死亡之云”,污染范围涉及塞维索等7个城镇,受影响居民达12万人。这次事故直接推动全球危险化学品监管体系的重塑,催生《塞维索指令》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出台。本文从二噁英泄漏的灾难性后果切入,剖析事故暴露的监管漏洞,系统梳理《塞维索指令》的演进过程等,供读者参考。ehs.cn

 

 

毒气扩散,形成宽1.5公

里、长5公里的污染带


ICMESA化工厂位于意大利米兰以北15公里的塞维索附近的一个小镇上,采用间歇工艺生产2,4,5-三氯苯酚(TCP)。该工艺生产过程包括两步,第一步在140℃至160℃温度下将1,2,4,5-四氯苯碱性水解生成2,4,5-三氯苯酚钠,第二步将2,4,5-三氯苯酚钠用盐酸水解获得TCP。TCP在约160℃下使用12巴蒸汽加热6小时至8小时,随后对全部二甲苯及部分乙二醇进行真空蒸馏并回收溶剂,最后加入水使其冷却至50℃至60℃。

当地居民在封锁区外观望(资料图片)

 

事故发生时,反应釜内含有2030公斤三氯苯酚钠、540公斤氯化钠、约1000公斤乙二醇,以及1600公斤乙二醇钠、二甘醇和聚乙二醇。二噁英可能是三氯苯酚钠两种异构体之间缩合反应产生的副产物。虽然二噁英浓度在温度低于180℃时不会超过1ppm,但在更高温度下可能达到1600ppm。


1976年7月10日中午,未完成生产周期即停车的反应釜因爆破片(设计压力3.5标准大气压)破裂,释放出大量TCDD。该批次生产周期始于7月9日16时,较常规时间推迟了10小时。停车前虽已完成二甲苯蒸馏,但乙二醇仅蒸馏了15%(原定50%)。7月10日凌晨5时,反应釜停车,15分钟后停止搅拌,但未实施任何冷却措施。此时反应混合物温度约为158℃,反应釜壁的湿润部分与液相保持相同温度;而干燥的上部壁面部分区域温度达到300℃。12时37分,维修人员听到啸叫声,随后目睹大量红棕色蒸汽从屋顶排气口持续喷发,形成高耸云团。20分钟后,当值领班通过注入冷却水才终止毒云排放。


云团随着风速4米/秒的自然风向工厂西南方向的农耕区扩散,形成宽1.5公里、长5公里的污染带,首先造成工厂周边鸡、兔等小型动物在3小时内批量死亡,继而出现牛、马等大型牲畜倒地抽搐的景象。但人类症状的滞后性掩盖了危机:初期仅表现为皮肤瘙痒,6天后才出现典型氯痤疮(二噁英暴露的标志性症状),15名儿童因皮肤溃烂与器官损伤紧急住院。

污染物扩散后,大型牲畜倒地抽搐(资料图片)

 

更致命的是二噁英的长期毒性。后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暴露人群中胃肠道癌症发病率较对照组上升37%,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2.5倍,新生儿畸形率攀升至正常水平的4倍。重度污染区居民被迫撤离近20年,直至2000年完成土壤剥离与深埋处理(每平方米土壤处理成本高达1200欧元),才逐步解除禁令。这场灾难让二噁英成为“世纪之毒”的代名词,也暴露出当时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系统性缺陷。

 

 

企业擅自变更工艺、操作失误


经过调查,事故的直接诱因是企业擅自变更工艺与操作失误。IC-MESA未经风险评估擅自调整工艺,将溶剂乙二醇与三氯苯酚的比例降低,且在碱性水解阶段提前蒸馏溶剂(原专利规定酸化后蒸馏),导致温度控制失效。操作人员在反应未完成循环时停止搅拌且未实施任何冷却措施。当搅拌停止后,反应釜内形成温度梯度,引发三氯苯酚钠放热缩合生成TCDD。反应釜内压力骤升至爆破片的设计限值,TCDD以喷射状瞬间泄放。

当时化工行业对TCDD的生成机理尚未明晰,工厂也未配备温度、压力自动化控制系统,完全丧失对工艺失控的早期干预能力。

 

企业管理缺陷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因素。


该企业对TCP生产的反应机理、副产物特性及风险阈值缺乏系统记录。企业工艺调整未执行变更管理。该企业未建立常态化风险评估机制,既未识别三氯苯酚钠的放热缩合反应风险,也未评估搅拌停止后温度梯度形成的危害。该企业管理层破坏原始专利安全设计,将经济效益置于安全之上。

该企业未从1949年至1968年间同类工厂的5起事故中汲取教训,导致发生同类事故。同时,该企业人员岗位培训缺失——员工既不了解搅拌对温度均匀性的关键作用,也未掌握异常工况处置流程。爆破片仅按氮气转移工况设计,未考虑放热反应的压力骤升;缺乏应急泄放容纳装置,导致泄放物直接扩散至环境中。该企业对TCDD的毒性认知不足,延误污染预警与公众防护。

 

 

政府监管链条断裂


本次事故中,当地政府缺乏针对危险化学品辨识、重大危险源分级的专项法规;工厂与居民区未设安全隔离带,工业布局完全忽视“风险缓冲”原则。企业隐瞒关键信息,直至事故发生10天后才承认二噁英泄漏造成污染,导致医疗救治错失黄金窗口;临近区居民在污染扩散两周后才完成撤离,稍远区儿童与孕妇疏散滞后更引发次生健康风险。当地消防、卫生、环保部门各自启动应急程序,缺乏统一指挥平台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碎片化救援”困局。


这些问题直指当时意大利及欧洲各国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共性缺陷:立法滞后于产业风险、跨区域协同机制缺失、决策透明度不足与公众参与渠道闭塞。

 

同时,二噁英的毒性在当时属于行业认知空白,ICMESA工厂在当地运营近30年间,地方政府与周边居民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存在显著认知缺失:公众仅将偶尔出现的刺激性气味视为普通工业污染,监管方未要求企业披露危险物质清单,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

 

 

促使法规出台并不断升级


事故发生后,欧盟在1982年颁布《塞维索指令》,并历经1996年、2012年两次重大修订及2003年小规模修订,形成覆盖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推动了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的转型。确立风险防控的核心框架。


塞维索事故中,“信息闭塞”与“监管空白”是加剧灾难的关键因素。当地居民对工厂生产的危险物质一无所知,政府缺乏对重大危险源的备案与监控,企业擅自修改工艺却未报备。这种“企业隐瞒、政府缺位、公众无知”的恶性循环,成为推动立法的核心痛点。

 

作为欧盟层面首个重大工业事故防控法规,1982年版《塞维索指令》的核心是填补监管空白,目标是降低重大事故频率与严重程度,并统一欧盟成员国法规。该法规列出了180种危险化学品,包括其化学属性及临界量标准,首次确立“企业报告—政府监管—风险共防”的基本逻辑,要求企业识别重大事故隐患、采取安全措施,成员国指定“主管机构”监督安全,建立重大事故登记档案,由欧盟委员会汇总分析,供成员国借鉴预防;首次以立法形式纳入“公众知情权”,要求向公众告知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打破安全“仅由专家把控”的传统。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瑞士巴塞尔化工厂火灾等事故暴露了首版指令的不足之处。

1996年,《塞维索指令Ⅱ》进行针对性升级,核心在于构建更系统的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扩大监管边界,将储存环节纳入管控,突破首版指令仅聚焦生产环节的局限,避免企业通过“拆分流程”规避责任。

二是实施分级管控,企业均需提交“重大事故预防计划(MAPP)”,但重大危险源企业额外要求提交安全报告、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及制订应急计划。

三是完善配套支撑,欧盟建立“重大事故报告系统(MARS)”数据库与“工业风险社区文献中心(CDCIR)”,统一收集、分类与分析风险信息,为监管与企业执行提供技术支撑。

 

鉴于荷兰恩斯赫德烟花仓库爆炸和法国图卢兹化肥厂爆炸等事故带来的教训,2012年,《塞维索指令Ⅲ》通过整合国际标准、强化责任机制和公众参与,将安全管理推向“精细化、协同化、全球化”新阶段。

一是采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统一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标准。

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责任与风险管理,明确要求企业制定MAPP,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三是关注多米诺效应与跨国界影响。首次明确要求相邻企业共享风险信息,协作制订应急计划,以应对设施密集区域的联动事故风险。同时,与《联合国工业事故跨界影响公约》衔接,要求成员国向可能受影响的其他国家通报风险信息。

四是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和信息透明度,强化公众对风险信息的获取权。

五是强化监管与处罚机制,要求成员国实施例行和非例行检查,并且首次提出需制定处罚措施,确保法规落实。

六是注重与其他法规的协同,衔接环境责任、工业排放等欧盟法规,避免监管重复,整合信息系统以提升监管效率。

 

现在,《塞维索指令》已成为全球危险化学品监管的标杆,其核心逻辑“风险分级管控、企业主体责任、公众知情权”至今仍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原则。

如何获得EHS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