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EHS中国 法规首页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宁波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宁波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收藏

下载法规

我要纠错

条款摘要

资料来自公开网络,仅提供网友学习讨论使用

原文版权归原版权人拥有

发文字号:甬政办发〔2009〕122号

颁布部门: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法律效力

应用分类

颁布日期:2009-04-30生效日期:1900-01-01

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宁波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9〕1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宁波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2009年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

2009年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国土资源局)

  为切实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结合宁波市地质灾害现状,编制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及防治工作现状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1.突发性地质灾害。结合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经对地质灾害点重新调查、核实和认定,截至2009年2月底,全市已知突发性地质灾害点312处,比去年减少21处,其中威胁常住人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19处(直接威胁人口4446人),比去年增加46处。灾害类型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其中崩塌点171处,滑坡点95处,泥石流46处,地面塌陷1处。2008年,我市受台风影响较小,期间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2起,规模均为小型,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经济损失。

  2.缓变性地质灾害。宁波市城区区域性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慢,江东和丰地面沉降中心年沉降速率为4.0毫米,比2007年减少2.1毫米。由工程建设活动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小漏斗,主要位于环城北路中段、鄞州中心区、布政-石碶、儿童公园-科技公园、梅墟、庄桥-庄市等一带,年沉降量3~18毫米。另镇海蛟川街道以南、北仑泰山西路和鄞州五乡等地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小漏斗。

  (二)地质灾害治理及移民搬迁情况

  截至2008年底,累计已完成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77处,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经治理后地质灾害点已基本稳定。对不适宜采取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移民,累计已完成移民32处共868户,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累计已使5100余人彻底摆脱了地质灾害威胁。鄞州区章水镇茅镬村地质灾害点192户已落实移民安置地块,进入实施阶段。

  二、重点防范期和重点防治区域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

  根据气象部门趋势预测, 2009年我市天气气候较异常,可能有较明显的区域性洪涝、台涝等气象灾害发生,梅汛期气象灾害中等,台风灾害中等偏重。预计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有3~4个,较严重影响的有1~2个,接近常年略偏多。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现状,结合天气趋势预测,今年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可能高于去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为4~7月梅汛期与8~10月台汛期。4~7月梅汛期,集中降水较明显,在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时,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容易诱发山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废弃矿山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8~10月台汛期,强降雨集中,重点防范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降雨停止后24小时时段,除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外,容易发生为坡面型泥石流和小流域沟谷型泥石流地质灾害。

  (二)重点防治区域

  1.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主要位于我市西南、西北等低山丘陵区,重点防治的地区:宁海县跃龙街道、桥头胡街道、桑洲镇、强蛟镇、深甽镇、黄坛镇,余姚市鹿亭乡、四明山镇、梁弄镇、陆埠镇,奉化市大堰镇、溪口镇,象山县西周镇、石浦镇,鄞洲区章水镇、塘溪镇,慈溪市观海卫镇、横河镇、匡堰镇等。

  2.主要易发交通干线。山区等级公路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沿线潜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汛期更需要加强防范,主要道路有:329国道,33、34、59、61、71、80、38和36省道,杭甬、甬金和甬台温高速公路、铁路等山区路段。此外,山区镇、村级公路、各大中型水库库区、旅游风景区公路沿线,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康庄工程”公路,边坡治理滞后或不到位,需重点防范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3.其它易发情况。城市轨道交通地下段施工建设期,汛期地下层含水量大,应注意防范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在采及废弃矿山、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在建工程施工,汛期注意防范坡面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好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各地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修编完成。当地政府要抓紧发布实施,按照规划要求,安排并实施好年度防治任务,切实以规划为指导,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完成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移民避让工作。对于威胁常住人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危害程度及治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今年全市计划对23处地质灾害点实施工程治理,13处实施搬迁避让,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宁波市2009年地质灾害治理和移民计划(见附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年内完成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任务。要以我市积极推进农房改造工程为契机,把山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建房纳入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安排好未来3年移民搬迁计划,使地质灾害点群众早日摆脱威胁。

  (三)继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根据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已认定的尤其是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明确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点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每一处地质灾害点必须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提升群测群防工作水平。已完成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的县(市)区,要将小流域泥石流防治纳入当地山洪防治规划体系,编制相应防灾预案。

  (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要紧密协作,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预报(警)系统,提高预报(警)的针对性、实时性和准确率。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加强预报(警)信息发布及传播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预报(警)信息中的地域、等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建设。为提高我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尤其是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结合宁波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数据库。今年完成《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工作,提高我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另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保护项目任务书》(项目编号:200808)要求,为加强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2009年底前完成地质灾害野外数据采集和应急指挥系统配套建设,实现与省应急指挥平台的对接,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灾能力。

  (六)做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抓紧实施宁波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完成25个地下水监测浅层井布设和9项软课题研究前期调研工作,进一步完善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基岩标、GPS固定站以及深层地下水监测井布设相关准备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内容。各级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国土资源要认真部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建设、规划部门要了解地质灾害易发区情况,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加强城乡居民点的规划审批和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设部门还要配合做好对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有关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督促检查;气象部门要加强雨情监测,尤其对强降雨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报,并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水利部门要积极做好水库管理区域、江河岸堤和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严防因地质灾害危及水库和河道引发次生灾害,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管理,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交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交通沿线因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要及时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通报,并责成有关单位及时治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要加强对建设施工单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情况的督促检查;旅游部门要掌握了解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点情况,督促旅游区(点)管理单位做好相关防治工作;其他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各项措施。地质灾害防治重在防范,汛期乡(镇)、街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点、切坡地段等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汛期前对各地群测群防网络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对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持有情况进行抽查,确保发放到位;对威胁人员较多、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墙或告示牌设立情况进行督查。建设、水利、交通、电力和旅游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在汛前和汛中分别对水库周边、江河两侧、公路铁路沿线、电力设施、风景区等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报县级以上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各地要按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继续完善本行政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提高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市里将于5月份在宁海县组织一次防灾演练,演练和检验应急预案,届时将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参加观摩。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汛期值班、险情巡查、日常监测、预警预报、灾害报告和灾情速报等制度,重点推动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规和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利用世界水日、气象日、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环境日、土地日、国际减灾日等节日,组织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群众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各级教育部门要针对性地加强中小学生尤其是山区学生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知识教育,对有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防灾演练。

  附件:宁波市2009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移民项目计划表

宁波市2009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移民项目计划表

县(市)区
数量
地质灾害点位置
灾害

类型
防治

措施
工作

程度

余姚市
13
梁弄镇让贤村
滑坡
移民

搬迁
完成

梁弄镇大岭顶村
滑坡
移民

搬迁
完成

陆埠镇裘岙村
崩塌
移民

搬迁
完成

陆埠镇余鲍陈村邵岙
滑坡
移民

搬迁
完成

大岚镇新览村甘竹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陆埠镇杜徐岙
崩塌
移民

搬迁
完成

兰江街道夏巷村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陆埠镇石门村
崩塌
移民

搬迁
完成

临山镇临城村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陆埠镇五马村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凤山街道戴家湾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梁辉水库大坝左坝肩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梨洲街道雁湖村外庵1号沟
泥石流
移民

搬迁
完成

慈溪市
3
桥头镇吴山废弃矿山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匡堰镇王家埭废弃矿山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观海卫大岐山废弃矿山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奉化市
3
溪口镇岩头村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裘村镇翔鹤潭村
崩塌
移民

搬迁
完成

溪口镇石门村高坑自然村
滑坡
移民

搬迁
完成

象山县
4
泗洲头镇马岙岭~宁海界公路边坡1#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泗洲头镇马岙岭~宁海界公路边坡2#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泗洲头镇马岙岭~宁海界公路边坡3#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泗洲头镇马岙岭~宁海界公路边坡4#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西周镇尖岭头村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鄞州区
3
章水镇茅镬村
滑坡
移民

搬迁
完成

横街镇朱敏村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塘溪镇童村
滑坡
移民

搬迁
完成

江北区
1
骆慈公路毛利水库西侧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北仑区
1
大碶街道杨岙村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1
莫高路大林岗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宁海县
3
深甽镇大蔡村高畈高岭岗
滑坡
工程

治理
完成

桑羊线田孔周段公路边坡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黄坛镇盈坑村盈坑自然村
滑坡
移民

搬迁
完成

大 榭 开发区
3
大榭开发区大榭船厂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大榭开发区田湾中奥油
崩塌
工程

治理
完成

大榭开发区东岙村委西侧后山坡
泥石流
工程

治理
完成

镇海区
1
镇海招宝山景区
崩塌
应急

排险



同地区相关
关于发布《浙江省燃气安全评估导则(试行)》的公告
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超低排放改造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部门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残疾人就业办法(2021年修订)
浙江省气象条例(2025年修订)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工贸企业粉尘防爆安全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关于发布《浙江省汽车加氢站运营隐患排查导则(试行)》的公告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2025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的通知
同专业相关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
肇庆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2025年修订)
南昌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
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
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5年修正)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青岛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站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部分重点环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同行业相关
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