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内府办发〔2010〕94号 信息内容: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紧紧抓住中央新一轮成渝经济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内江区位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蔬菜产业,打造成渝绿色食品基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办发〔2010〕77号)精神,结合内江实际,现就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内江地处成渝两个特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我市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农业的种植结构,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重要方式之一。蔬菜产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蔬菜市场供需矛盾,对保证城市蔬菜供应,稳定蔬菜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蔬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与省内蔬菜大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存在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抗灾能力较弱,品种结构不够合格,产地商品化处理率低,加工转化率不高,冷藏及冷链运输落后,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做大做强全市蔬菜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打造成渝绿色食品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市场供给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两个加快、两个翻番”的统一部署,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以特色蔬菜和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区域布局、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强化科技,发展加工,培育品牌,全面提高我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成渝重要绿色蔬菜供应基地。 (二)目标任务 通过3-5年努力,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140万亩,总产量达210万吨,产值35亿元;设施栽培面积达25万亩,其中大棚栽培蔬菜面积9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20万亩;优质蔬菜、精细蔬菜比例达70%;良种覆盖率达到98%,蔬菜基地无公害整体认证达到100%,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蔬菜商品率达到80%,加工率达到25%以上,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000元以上。 三、突出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蔬菜产业基地建设 1、合理规划布局。按照“交通便利、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认真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城区居民蔬菜供应,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设施蔬菜产业基地。以资中县为中心,威远县为辐射,建设20万亩冬尖、大头菜加工原料基地;以威远县、市中区、东兴区为主建20万亩萝卜、榨菜加工原料基地;以资中县龙江镇、东兴区白合镇、威远新店镇为主建3万亩的辣椒生产集中区;以市中区、东兴区、威远县为主,隆昌县为补,发展设施栽培蔬菜,增加反季节蔬菜产量,确保城市蔬菜供应。市中区以及城郊结合部、食用菌生产传统老区以食用菌为主,大力发展双胞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菌类种植,为市场提供更充足的食用菌产品,到2015年力争食用菌生产面积(折算面积)达到1万亩。 2、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把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创造优质名牌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率先实行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建立可追溯制度。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加强田间配套设施建设,针对现阶段制约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配套问题,加强菜田灌溉设施及路网、电网、管网等配套建设。加快蔬菜标准的制订,加大培训和推广力度,培育一批发展蔬菜产业的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推动标准化生产。 3、加快发展设施栽培和打造知名品牌。因地制宜发展设施栽培,反季节生产市场需求大的时令蔬菜,以发展小棚设施栽培为主,到2015年设施栽培达到25万亩。加强基地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基地蔬菜无公害率达100%,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商标,并通过实施商标战略,积极争创内江市知名品牌、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推行蔬菜商品销售等级标准化,提高我市品牌蔬菜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对“资中冬尖”、“周萝卜”、“老耿酱菜”、“三元泡菜”等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到2015年,我市蔬菜产业打造出1-3个在全国市场叫得响的内江品牌。 (二)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 1、推进良繁体系建设。按照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代化、标准化要求,大力推行蔬菜集约化育苗。在已纳入现代蔬菜产业强县培育县的县(区)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场,保障蔬菜产业基地的用苗需求。到2015年,全市建设 5个集约化育苗场,每县(区)建设1个集约化育苗基地。 2、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建立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结合的蔬菜研发机制,科研院所和蔬菜创新团队要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新品种育种攻关、引进、展示和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育种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大力引进优新品种。每年引进国内外蔬菜优良品种30个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要把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作为工作重点,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要把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作为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增强竞争力,创建品牌的重要手段。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效益。推行良种良法,对重点优新品种推广实行补贴。 3、强化科技培训,全面提高菜农素质。以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菜农素质为重点,加快我市蔬菜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步伐。通过编印科普丛书、举办各类培训班、发展带头户、科技下乡等方式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力度,全面提高菜农的种植与管理水平。 (三)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 1、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和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既要发挥专业合作社组织、指导生产的作用,更要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积极引导菜农、业主、龙头企业、超市、农产品市场等经营主体,联合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改进蔬菜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我市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鲜活蔬菜流通方式,鼓励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让菜农分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促进菜农持续稳定增收。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模式,推进蔬菜适度规模生产。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2、积极开展产后商品化处理。要大力发展以蔬菜生产基地为重点,以分选、清洗、包装为手段,促进基地农民多次持续增收为目标的产地商品化处理,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扶持连锁经营、超市配送、分级筛选、洁净包装、冷藏保鲜为主的蔬菜商品化处理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建设冷藏库和冷藏运输设施设备,逐步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冷链销售系统,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3、大力发展蔬菜加工。在特色蔬菜主产区,规划布局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蔬菜加工企业开展采后处理与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环节科技创新研究与集成示范。支持企业与农民形成多种形式合作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引导蔬菜生产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4、加快蔬菜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四川省新农村市场体系发展规划(2009-2012)》的要求,在优势蔬菜集中生产区和集散地加快布局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集散型专业市场,在城乡加快社区菜市场和农村农贸市场改造建设,逐步形成跨区域与区域性市场结合、批发与零售市场协调发展的蔬菜交易市场体系。加大培育蔬菜流通企业和经纪人队伍,帮助农民拓展销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积极推进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建设。适时举办参加各类蔬菜展销对接会、特殊蔬菜展会,搭建蔬菜营销平台,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加快蔬菜市场信息预警预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蔬菜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的采集、发布,防范市场风险。 (四)扎实推进蔬菜产业支撑能力建设 1、加强社会化服务。加强蔬菜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技术推广、蔬菜病虫测报和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工商企业、专业协会等单位创力植保专业化防治、农业机械化、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服务实体,发挥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2、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和环境保护,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地安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对基地农产品进行全覆盖监管。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投入品使用档案、生产记录、产品检测档案,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 3、加强市场准入。指导和监督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立自律性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把好产品入市关口。完善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配备专职质量监督员,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加工企业入市产品的监督抽检力度。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查验购销登记制度、质量抽检制度、不合格农产品清退制度,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四、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长负责制。市农业、发改、财政、科技、国土、水务、商务、工商、质监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全面组织协调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蔬菜产业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专门机构、人员,狠抓落实。市农业局要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及品种布局规划,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蔬菜基地主要道路规划建设;市发改委要将蔬菜产业规划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水务局负责指导蔬菜基地排灌沟渠建设;市财政局要安排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市科技局要把蔬菜科技发展列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科技项目攻关,增加科技资金投入;其它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能,制定扶持政策,支持蔬菜产业发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安排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项目贷款贴息、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良繁体系建设、品牌培育、新品种引进等。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各县(区)、市级有关部门每年要争取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向蔬菜生产基地倾斜,加强和完善蔬菜生产基地内道路、土地整理、机井、排灌渠系、提灌设施、农业机械等配套建设,保证蔬菜种植基地的良好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蔬菜生产。积极开展蔬菜保险试点,探索蔬菜风险补偿机制,降低蔬菜生产风险。 (三)开征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相关规定,国土部门要加强“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纳入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确保资金用于新菜地的开发建设和原有菜地的改造,蔬菜科研、新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四)强化目标任务考核 市政府将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对各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每年年初把发展蔬菜产业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年底,由“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考评组,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好的,予以表扬奖励;完不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七日